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历时1个月的2025年“进家站见选民”代表联系选民月活动圆满落幕,来自全国、市、区、镇774名四级人大代表带着全国、市、区人大会议精神如约走进遍布海淀各处的代表“家站”,与选民们共赴一场“春日之约”,他们走进大街小巷、楼宇社区、科技园区举办活动260场,共接待选民3110人,选民反馈问题550件次,为选民办实事182件次。这场“春日之约”,不仅拉近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距离,更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和活力,为海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春天的海淀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两会精神“声”入基层
从“心间回响”到“落地生根”
随着全国两会的胜利闭幕,两会精神的温暖力量如春风化雨,迅速滋润着每一个角落。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窦晓玉,肩负人民重托,全程参与了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忠实履行宪法与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会议结束后,她马不停蹄地前往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嘉观人大代表联络站,不仅详细阐述了全国两会的盛况与重要讲话精神,还分享了个人参会的心得感悟,同时向与会代表反馈了针对央产房相关问题,向全国人大所提建议的进展情况,确保两会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转化为实际行动。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志伟、曾涛、王曼谕、齐明军,纷纷深入各自所在的人大代表之家、联络站,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与海淀区第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他们聚焦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等关键内容,深刻剖析了海淀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新局面、肩负的新任务以及提出的新要求。
在田村路街道西木学堂人大联络站,市人大代表潘利群不仅分享了参加市人代会的深刻感受,还近距离感受到辖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期待半壁店早日拆迁”“增加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题”“增设乒乓球场地”等曾经写在留言本上的建议,如今已迎来新的进展。
区人大代表张彦祥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喜讯:“经过百日不懈奋战,半壁店搬迁腾退任务圆满完成,居民们多年的热切期盼终于实现了!”区人大代表信云回应:“绿岛停车场已建成投入使用,小区也增设了乒乓球台,大家的声音就是我们履职的方向和动力。”
在魏公村北区社区联络站,张阿姨满脸的笑容是对人大代表工作的最佳赞誉。她激动地与大家分享,去年在家站活动中反映的老旧小区改造难题,在区人大代表龙洁与紫竹院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小区成功实现“逆生长”,居民们迎来了 “幸福新篇章”。
香山街道区人大代表孙连红向选民介绍了地区发展的新变化,居民生活条件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不断改善、愈发便捷。
市人大代表李晓龙参加了甘家口街道人大工委举办的“进家站见选民”代表联系选民月活动,他向选民反馈了自己在人代会上提出调整社区工作者退休后的基本待遇、推动老旧住房“原拆原建”两项建议的相关情况,并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建议的落实,切实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问题。
从电梯加装到路灯点亮,从便民设施的增设到老旧小区的改造,两会精神正从“心间回响”转化为“落地生根”的实际行动,从群众的“呼声”汇聚成满意的“掌声”。这不仅是对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成效的有力证明。
高质量发展共谋
智慧火花“双向奔赴”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燕园街道创新性地开展了“进家站,见选民”活动,将触角延伸至充满创新活力的北大科技园。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张霞以及吴凯、张研、刘伦等代表出席,园区13家重点企业代表参加。企业代表王红蕾提出,“新技术、新成果需要降低成本,服务城市发展”的务实建议,郭虎则深情表达“海淀是科技创新的高地,若企业在各个阶段都有合适的环境,大家就更愿意扎根海淀了”的殷切期望。双方还就人才引进、青少年心理健康、AI大数据安全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张霞代表积极回应,将加强交流沟通,围绕海淀区中心工作,充分履行代表职责,服务大局,发挥科技与文化优势,为企业排忧解难,优化服务,助力企业在海淀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这场“双向奔赴”,不仅让让越来越多创新主体的声音被听见,更让代表与选民之间智慧碰撞融合。
北太平庄街道人大工委别出心裁,将“双向奔赴”的舞台搭建在富有文化底蕴的京作榫卯艺术馆。在这里,人大代表与选民们携手,探索如何解锁区域文化“流量密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力。大家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停车难题、物业服务管理等,提出30余条意见建议。在这场双向的交流中,代表们认真倾听选民声音,积极回应关切,进一步加深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为区域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西三旗街道人大工委则开启了一场共谋区域发展大计的“双向奔赴”之旅。区人大代表刘建民详细描绘的西三旗发展蓝图,让在座的每一位代表与选民心潮澎湃。企业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与人大代表们共同探讨推动地区发展的有效路径。市、区人大代表吴双在发言中,深刻诠释了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的初心与使命。这场深刻的“双向奔赴”,不仅让西三旗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更为海淀的高质量发展征程增添了强劲动力,照亮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协同共进之路。
从科技的最前沿到文化的深度赋能,从科技创新的浪潮到城市更新的实践,这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双向奔赴”,不仅为海淀的未来勾勒出绚丽多彩的画卷,也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彰显了民主决策与共治共享的强大生命力。
深化创新实践
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生机勃发
万寿路街道的嘉观律师事务所、国富集团、万寿路甲15号社区三个代表联络站,以“代表走进家站,大家商量着办”机制为纽带,市人大代表毕文胜、陶庆华,区人大代表杨剑涛、韩东、徐春凤、毕海英等,与选民们面对面而坐,心贴心交流。“建议学校周边环境进一步提升!”“公租房申请条件如何明确?”“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有何新举措?”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在坦诚的对话中,逐渐从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充满希望的“建议清单”。
八里庄街道人大工委则创新性的进行了跨区域代表交流,组织辖区代表前往西三旗街道学习养老助餐工作经验。“订单总数:560642”“覆盖社区:28个”“老年人只需花费十几元,就能享用一顿营养丰富的餐食。”相关负责人向代表们详细介绍着如何打通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百米”,让更多老人能够在家门口吃得饱、吃得好。
海淀街道人大工委则连续两天举办“人大代表回家站”活动,法律与教育领域的代表组成强大的“智囊团”。区人大代表景小霞、高新桥、商容、张威等四位来自教育系统的代表,与社区代表们共同探讨社区与学校共享共治共建的新路径。市人大代表于鹏与律师代表王志强、何丹,针对青少年教育中的共性问题,从社会学、教育学和法学的多元视角进行深入剖析。
这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联系选民活动,不仅密切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还切实有效地发挥了代表家站平台的作用。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春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在海淀展现出蓬勃的活力。
随着活动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声声有回响”的“家站”故事在海淀大地上响起,海淀,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让民主法治的温暖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不断努力探索。这场春日的“双向奔赴”,不仅成为很多人心中温暖的记忆,也为新的一年开启了新篇章。 (来源: “海淀人大”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